6月16日一早,浙江一景生态牧场的兽医宗永辉刚上班,手机上就跳出了一条预警:编号为211597的奶牛体温异常,且进食量较前两天明显减少。宗永辉连忙跑到牛舍给这头牛做了检查,找准病因后对症下药,奶牛的身体指标当天就恢复正常。

这是牧场今年刚刚引进的“兽医千里眼”系统,可以实时监测奶牛的各项健康指标,一旦出现问题能第一时间预警,成为兽医们的得力助手。在一景生态牧场里,这样的“高科技”养牛神器还有不少。
位于绍兴滨海新区的一景生态牧场占地3000亩,饲养着5000多头纯种奶牛,年产优质奶源超2.5万吨。这么大的牧场,要保障奶源质量,自然离不开科技的力量。日前,我们走进牧场当了回现代牧牛人,感受科技对现代化农业的加持。
奶牛同坐“旋转木马”,9分钟挤完奶
一景生态牧场每天要给2000多头奶牛挤奶,日产鲜奶70余吨。
“如此大的工作量,需要多少挤奶工?”一见到牧场场长朱福欣,我们就抛出了这个问题。朱场长笑着回答:“不多,只要10个人。”
穿上防护服、雨靴,戴上手套、口罩和帽子,再经过全身消毒,我们全副武装地进入了宽敞明亮的挤奶大厅。映入眼帘的是两个缓缓转动的巨大圆盘,奶牛们沿着狭窄通道排队从入口登上转盘,转一圈就挤完了奶,又从出口走下来,像极了一群排队乘坐旋转木马的孩子。
朱场长介绍,这两个巨大圆盘是从瑞典引进的全自动转盘式挤奶系统,一台设备可同时给50头奶牛挤奶,一圈下来只需要9分钟。这点时间,如果是传统的人工挤奶,一头牛都挤不完。
虽说是全自动挤奶系统,有些工序还是需要人工操作。朱场长喊来了有着20多年挤奶经验的员工方传亮给我们当师傅。
“挤奶分几个步骤,第一步就是弃奶。”方师傅解释,牛乳中可能含有杂质,需要用人工挤奶的方式将其清除,还要检查一下奶中是否存在结块、血奶等问题。
“一般来说,只需要挤掉前3把奶就可以了,我们为了保证奶的品质,弃掉前5把。”只见他一伸手,抓住一头奶牛的左前乳区,轻轻按压就有白色的乳液喷射出来。
我们也照葫芦画瓢,找了奶牛准备下手。但转盘持续转动,机会转瞬即逝,只犹豫了一下,牛就被传送到下一个节点了。无奈之下只得追着牛挤奶,却什么都挤不出来。牛仿佛也被弄痛了,有点烦躁地抬了抬腿。
“别急,挤奶要讲技巧的。”方师傅再次演示:大拇指和食指先捏住乳晕下方,三个手指匀速发力。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下,经过几次尝试我们也终于成功挤掉了5把奶。
接下来的流程就比较顺利,用调配好的药浴对乳区进行消毒,再用干净的毛巾擦拭乳区,最后将吸奶杯挨个套在牛乳头上,系统就会自动完成挤奶。
从观察口看到白色的奶液流入吸奶杯中,我们的心中也升起了一丝成就感。一旁的朱场长说,牛奶经过真空密闭的管道输送至速冷设备中,可以将奶的温度从37℃瞬间降至2℃,最后保存在奶罐中,这样可以保证牛奶在输送过程中不受污染,快速锁鲜。
一直紧张忙碌的我们忽然发觉,挤奶大厅里一直播放着舒缓的钢琴曲《月半小夜曲》。朱场长说,听音乐可以让奶牛心情好,这样挤出的奶质量更好。
提前6小时健康预警,“千里眼”神了
挤奶时,我们发现每头奶牛的耳朵上都挂着好几个圆形耳标,工作人员告诉我们,这些耳标中都装有芯片。
“想要及时掌握每头牛的状况,必须依靠大数据。”朱场长告诉我们,这些芯片中藏着数字化系统,有的是奶牛的电子身份证,记录奶牛的基本信息;有的负责实时监测体温、运动量、进食量、产奶量等关键数据。
今年引进“兽医千里眼”系统后,牧场将小牛犊也纳入监测范围,为其茁壮成长护航。当天,牧场要给几头小牛犊装耳标,我们也跟着一起去。
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,这些“大眼萌”看到我们这些陌生人一点也不害怕。工作人员将准备好的耳标和一把钳子递过来。“我们帮你们抓住牛,你们来打耳标。”两名工作人员左右夹击抓住了一头小牛犊,这下小牛也慌了,四条腿胡乱蹬着,嘴里不停地发出“哞哞”的叫声。我们找准机会抓起小牛的耳朵,帮它打上了耳标。
打完耳标后,朱场长带我们来到办公室,打开了电脑上的“兽医千里眼”系统。“看,牛犊的实时数据出来了。”我们看到了编号为53A的牛犊的多项数据,包括体温、运动量以及进食量、进食速度等。小牛犊最容易生的病是发烧和消化不良,系统不仅能监测体温,还能通过自动饲喂机记录牛犊每天的进食量,当一天的进食量达到控制标准后,饲喂机就会停止供食,确保牛犊不会因为饮食过量而拉肚子。
朱场长说,等牛犊长到40天,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后,他们就会取消饮食限量,届时小牛根据自己的饭量能吃多少就吃多少。这种智能化的喂养方式能在保障健康的基础上,帮助牛犊快速生长。
系统还有警报功能,一旦相关数据出现较大波动,系统就会立即报警,提醒兽医及时介入。朱场长说,和传统养牛中通过经验发现奶牛健康问题不同,大数据能提前6个小时预警,起到“治未病”的作用。牧场的兽医也由此从去年的9人降至目前的4人,实现降本增效。
绿色循环变废为宝,牛舍无异味
一头成年奶牛一天要吃掉50公斤饲料。吃得多,自然也排得多。
进入牛舍前,我们暗自担心里面会不会“很有味道”。但在几个牛舍转了几圈,感觉几乎没有异味,地面上也没发现多少排泄物。
朱场长告诉我们,牛舍中比较干净,是因为牧场配备了一套机械自动干式清粪系统,当然,也要有“铲屎官”的人工操作配合。朱场长带我们来到一个刚被“清场”的牛舍,分给了我们几把铁铲。“只需要将卧床上的牛粪铲到床下的地面上就可以了。”
这项工作并不复杂,没多久我们就把一整排卧床都清理干净了。此时工作人员按下开关,只见一块木制的刮板在一条铁链牵引下,缓缓地从牛舍的一头移动至另一头,将地面上的排泄物全都刮进了一个管道口。
“管道连接着污染物处理系统,经过处理,牛的排泄物将变废为宝。”在朱场长的带领下,我们来到了牛舍背后的污物处理区域,只见一个大型的金属罐矗立在空地上。收集到的牛粪和尿液在罐子中经过发酵后实现固液分离,最终分解为沼气、沼液和沼渣。沼气用作燃料,将沼渣烘干;沼液通过管道汇聚到一个大池子中,被当做有机肥料浇灌牧场内种植的玉米、水稻和蔬菜等农作物。
在沼液池旁边的一个操作间,我们看到源源不断的沼渣粉末经传送带在下方堆起了一座小山。抓起一把粉末仔细观察,我们发现这些粉末质地松软,而且没什么味道。朱场长告诉我们,奶牛的卧床上需要铺上一层松软的铺垫物,以往是采购沙子或木屑,不但不易回收,而且成本较高。有了这套绿色循环系统后,牧场就用烘干的沼渣粉末作为垫料,节约了成本。
脱下防护服,我们早已满头大汗,却忍不住有些小兴奋。这场体验让我们看到了科技给传统农业带来的改变。朱场长说,他们会持续发力,在科技化、智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